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
TOP

阙氏源流与入闽史略
2015-11-09 21:03:00 来源: 作者:阙启湘 【 】 浏览:1982次 评论:0

阙氏源流与入闽史略

 

泱泱华夏,同创五千年文明历史,浩浩神州大地孕育万余姓炎黄子孙,我邳州阙氏,也是中华大家庭之一员,源沅而流长。

据“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”的考证,阙氏是一个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姓氏群体,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,其起源有“五说”,即迄今3700年前,夏朝大夫关龙逢向夏桀王进谏被杀,其后裔为避祸沿黄河向东迁徙。春秋时期,关龙逢后裔迁至鲁国曲阜昌平阙里(今山东曲阜孔庙东侧阙里街),遂以地名为姓。周景王24年(公元前521年)阙弁任曲阜邑宰(县令),因曲阜既是孔圣人故乡,又是阙弁的定居和为官之地,故元朝以来,大多数《阙氏族谱》皆以阙弁为得姓始姐。

弁公后裔在曲阜递传数代,子孙蕃衍,先后向鲁西南、河南、苏北等地移居,进而渡滩渡江,散居江南。如十世安承公于汉文帝时授车骑将车,敕封下邳郡英卫候,钦赐下邳郡(邳州)为食邑,我族遂占籍下邳。史载“阙氏望出下邳”实缘于此。而二十六世宣公于汉献帝时授下邳太守,后迁任潭州(今长沙)太守,为阙氏南渡之先锋。及至东晋明帝时,宣公之孙胜、学二公先后由湘入赣,为赣有阙氏之始。胜公迁豫章(今南昌),学公迁抚州赤拦门。学公递传10代至三十八世传郎公迁乐安铜壶。再传至四十一世庚郎公生三子孟宗、孟、孟安(后裔称“三孟公”)。长孟宗公留守铜壶,次孟公徙乐安峡源,而庚郎公携幼子孟安徙永丰层山(今永丰县瑶田镇)。孟安公递传10代至五十二世仲仁公(号文山),北宋哲宗时封吏部朝散大夫,徽宗初(公元1100年)拜相泉州,携眷入闽,开八闽阙氏之滥觞。

文山公在泉理政约30年,南宋绍兴初辞官,原拟返归故里,时逢移民大潮由中原蜂拥入闽,遂定居龙岩城之西门,后逝葬城北之青草盂。友庆公南宋高宗时封奉政大夫。宣义公南宋孝宗时封剌史。悬慰公南宋理宗时任朝官。阙姓四代缨,乐善好施,德泽岩城,岩人尊我族称“阙半城”。

然天有不测风云,正当我族在岩城大展宏图之际,却发生了一桩重创我族的劫难——南宋理宗景定元年(1260年),悬慰公被理宗贾贵妃之兄贾似道(宰相)诬陷,我族在龙岩城惨罹族戮。因由是:理宗宝佑六年(1258年)蒙古大汗蒙哥率兵侵四川,其弟忽必烈则攻鄂州。贾似道统诸路重兵援鄂州,却暗中向忽必烈求和,愿称臣纳币,划江为界。这时蒙哥战死于四川钩鱼城下,忽必烈急于北返争汗,同意贾提出的条件撤兵。贾回临安,欺骗理宗说打退了忽必烈,由是权势日重。景定元年忽必烈派使臣郝经南来会贾履约,贾虑欺君罪败露,派人阻郝经于真州,遂成蒙古人大举南侵之借口。事泄后朝议大哗,悬慰公在朝庭上揭发贾似道欺君误国十大罪状。理宗昏庸无道,听信贾奏,返将悬慰公弹劾夺职押解回龙岩。随后贾假传圣旨,戮杀我族,悬慰公与八史、九史、十一官兄弟等惨遭罹难。悲哉!所幸南宋孝宗年间宣义公购得岭下产业后,即将部份家眷离城乡居,当悬慰公父子岩城遇害时,文字辈诸公尚年幼居岭下而幸免于难。为避株连加害,兄弟只得离乡背井远走他乡。文兴公改阙为阚孑身北上从军图报家仇;文运公隐居漳州韬晦苦读,学成时南宋已亡,于元初任漳州府府学教授,裔居南靖金山水潮;文政公迁东里(今上杭通贤乡);文祥公则迁大平里新罗坑(今坎市镇辖),后裔再迁至梅溪寨(今上杭旧县乡)肇基。

屋漏偏逢连夜雨,雪上加霜的是,岩城劫难后,在元朝我族又相继发生了三件大事,虽然均在文兴公房,但对我族伤害至深。一是文兴公为报家仇,改阙为阚北上从军。南宋灭亡后,元至元十三年(1276年)公随傅全(招讨使)离建康入闽戍漳,任漳州万户府知事。元至元十七年(1280年)畲寇陈吊眼率众夜间起事叛乱,文兴公与主帅傅全战死。文兴公妣王氏(后裔称王婆太)为金陵民女随夫戍漳,颇有美色,为贼所掠,并欲霸占之。王氏聪慧,欺哄贼首说:“我不幸至此,岂敢爱其身,愿收葬吾夫,然后唯命。”贼首义而许之,在乱尸堆中寻得文兴公遗体,积薪火而焚之,待火正炽,王氏跃入火中,夫妻双殉。元代朝庭为旌表其事迹,谥封文兴公英毅候,王氏为贞烈夫人,并在漳城建坊立庙,以资纪念,以励民俗。由“坊”改“亭”再改“庙”,前后经历54载,锡封“双节庙”。此庙位于漳州城东门外100步,始建于元代,后遭焚毁,明弘治十三年(1500年)第二次重建,立碑刻“重建双节庙碑记”。自此,双节庙香火极盛,为漳民所景仰。民国初期广东军阀陈炯明部驻漳,双节庙被焚毁,惜哉!文兴公殉职后,一郎公(号应龙)尚在襁褓中,家人抱回岭下抚养。二是应龙公长大后为便宜于管理太平里产业,移居高坑(今坎市中学旁)并筑大圆寨居住。元仁宗延裕元年(1314年)当地无懒勾引元兵劫掠圆寨,应龙公偕妣均罹难,长、次子五郎、七郎南逃广东程乡(今梅县),三子念三郎公尚幼随姊夫黄六郎避难移居马山背(今三堡)。三是元至正十四年(1354年)以岭下均琦公(号称铁头太子)为首的抗元义军举旗起义,次年被元军镇压,损失巨大,以致部份友裔避难迁徙。不足百年,我族竟遭四次浩劫,这在闽省各姓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。

高坑乡劫后,黄六郎携念三郎公隐居于三堡,念三郎公长大后善治产、家道日丰,妣巫、陈氏,生四子元辅、元弼、元卿、元达。然天理不彰,扬惩恶之道倒置,黄六郎不幸失嗣。念三郎公誓续黄氏之后,以报养育之恩。待元字辈诸公长成,为践誓约,令元辅公回守祖基岭下,元弼公至龙潭三堂屋肇基,元达公迁上杭,元卿公则留三堡续黄氏之嗣。明洪武末(约1395年)登记户籍时三堡元卿公裔为黄姓,故名黄阙兴户,明永乐初(约1405)才归宗姓阙。为不忘黄氏之德,户名仍保留使用。今永定阙氏尊元辅、元弼、元卿为一世祖,从始祖弁公下排列为六十世。元字三公聚族永定,宗友蕃衍,承继绵绵,及今人口逾万。

元卿公(号寿卿)赠文林郎,生于元顺帝丁丑年,因富家子弟充连城吏役,于明洪武十八年为积民害事例,发充云南金齿卫补伍,洪武十九年五十岁时卒于途,葬湖南辰元州西山岗上。妣廖氏赠孺人。后裔立公银牌冢同廖妣共葬太平里下青坑(今坎市辖)。生七子:宇隆、宇宁、宇亨、宇盛、宇昌、宇康、宇盈。裔孙今居三堡片五个行政村及抚市杏坑村,高陂坪寨、睦邻村,虎岗灌洋村等地,今有丁口6500余人。

文山公入闽已历九百余载,先祖一代承一代,坚强接力把生命延续到今天在世的几辈人身上。据普查,闽省境内有阙姓族居的达28个县(市)、125个行政村,丁口叁万伍仟余人,排在闽省姓氏人口的第九十六位。从闽外迁省亦有叁万之众。而其中叁万人皆为六百年前两代孤儿应龙公及念三郎公之裔。若上祖无德,能有是乎!纵观起落兴衰、荣辱逸难的悲壮族史,抚今思昔,感怀万端,祖功福泽,积厚流光,故虽经族难仍宗固磐石,而“双节”旌表则史籍流徽。期后昆铭记族史,传承美德,尊祖敬宗,笃行孝道,敦亲睦邻,和皆社会,好学上进,奋发图强,迭谱新章,共创未来。

 

 

 

邳州十九世裔孙启湘谨识

于二0一五年乙未仲秋

 

 

 

(注:由于手头族史资料有限,谬误之处难免,请宗亲指正。)

Tags:阙氏源流 责任编辑:阙如庆
】【打印繁体】【投稿】【收藏】 【推荐】【举报】【评论】 【关闭】 【返回顶部
分享到QQ空间
分享到: 
上一篇阙氏入闽始祖部份祖坟简介 下一篇唐朝突厥名将阙特勤

推荐图文

相关栏目

最新文章

图片主题

热门文章

推荐文章

相关文章

广告位

 
部分内容来自网络,如果我们的文章涉及或侵犯了您的有关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 
站长QQ: 31645644 763453405 阙里人家超级群:17167078 粤ICP备10029285号
Copyright © 2000-2009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 
阙氏宗亲网 关注阙家,共同见证阙家发展   

技术支持:韶关市贝尔来格商贸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