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|
![]() |
|
当前位置: |
TOP | |
湖南省阙氏宗亲聚居地
湖 南 省 历史学家认为,族谱也是历史记述的一种。如能去其糟粕,单纯纪录源流世系,记述聚居地区之名胜古迹、历史事件、经济状况及人物事迹等内容,乃是人口普查、国史及省市县志之参考资料,优生之真实史料。为此,笔者经过几年的信访或亲访调查,收集部份资料,并查阅几种老谱,加以分析,对照整理,特撰此文。 湖南阙氏源流与分布概况 湖南阙氏,共约3万余人,其中桃源县有万多人。湖南阙氏主要有两大族系组成:一是弁公以下约38世尊保系统,二是弁公以下26世宣公(江西老谱不算弁公记为25世)系统。宁远阙姓就是尊保后裔。其迁居路线是:邳州→山西→河南→浙江→福建→宁远。据台湾谱载:尊保一世,葬山东曲阜昌平乡,至3世西迁出西太原府文水县,4世南迁河南汝州府伊阳县,4世次子葬豫东陈州府项城县,5世东迁浙江湖州府长兴县,6—9世再南迁该省黄岩县,10世南迁福建,11世起又西迁湖南宁远县,定居至今,已繁衍35—37世。在宁远和新田已发展到几十个乡村,人数在5千人左右。 江西老谱记载:宣公于汉献帝末年(公元220年左右),任下邳太守时,因故迁任潭州(今长沙市),遂就地定居。此为江南阙氏之先峰,亦为湘有阙氏之始。及至东晋时代,宣公之两个孙(进文之子)阙胜、阙学先后由湘入赣,即28世胜公迁人豫章(今南昌市)凤凰坡定居,学公亦于东晋明帝太宁间(公元323—325年),迁入江西抚州府赤南门定居。宣公身为长沙太守,官职不小,为何两孙均离长沙远流入赣?尚待查考。学公后裔从无州再南迁至乐安县的峡源(今右源村)定居,及至庚郎公生三子:孟宗、孟求、孟安(后称“三孟公”),其后裔发展很快,迅速散居江西数十县,并向外省移居。宣公子孙回迁入湘者大体可分为三支:一是福建孟安后裔迁入桃源、攸县、邵东等市县。这支人数不多,今已知从桃源移居桑植者有迁千人。二是宣公以下37—52世(弁公63—78世)后裔先后均有入湘者,主要由江西乐安、吉安等地迁入宁远、新田、长沙、新化、桃源、湘乡、安化等多县,继而散居至全省,特别是湘西各县,然后进入川贵等省。这支主要是孟求后裔,也有少数孟安、孟宗后裔,人数约在2万人。三是江西明万11传至韶梅(弁公63世,孟求22世),迁居“湖广安邑”(湖南安化)梅城大南门定居。这支发展较快较广,已散布至本省的40多个县市和6个省,人数在3万人以上。 湖南谱载:韶梅生三子:名尚胜、尚贤、尚友(后称“三尚公”)。长子尚胜留居安化,次子尚贤由安邑移居龙阳(今汉寿县)的鸭子港,三子尚友夫妇移居桃源。安化老谱载:“韶梅公次子尚贤,一名镇公,安邑大南门迁居龙阳鸭子港,是为居龙之祖。明洪武七年甲寅8月初6日生,明成化6年寅3月殁,寿97岁,配谢氏,终年95岁”。尚贤生三子:鼎梓、鼎松、鼎楷。谱载“自尚贤迁居汉邑鸭子港后,滋息虽多,奈下温连遭氏垫,于是鼎派兄弟细裔,各更爽垲。梓公徙汉寿县东岳庙,松公徙阙家冲,楷公徙佘家园”。其子孙又分迁益阳、桃江、安乡、华容、沅江、长沙、望城、常德、南县、宁乡、济阳、桃源、大庸(今张家界市)等县,再远迁至四川、鄂南之潜江、黄山、陕西的安康等地,人数发展至7000人左右。二房尚贤系统与大房尚胜系统于清道光29年五修谱时合谱(含鄂西、广西资源、陕西平利阙姓在内)。 三房尚友公夫妇于明代洪武末年,迁居桃源县的岩门(又称岩门或岩源门或大里)即八公桥乡(含剪市乡)鹅公井村一带,笔者于1996年12月亲访时,当地宗亲说,桃源阙姓已散居到全县36个乡镇的大部分乡村,还外迁到常德、慈利、大庸、永顺、龙山、桑植、麻阳、凤凰、保靖、吉首、怀化、溆浦等县,几乎散满湘西、湘北,并远迁到四川的綦江、巴县、重庆、合川、北碚、南充、黔东的松桃、鄂西的恩施、鹤丰、来凤等地,人数发展到2万人以上。 桃源阙姓有三支:一是来自福建永定→梅县→桃源→桑植,二是江西的乐安、吉安→桃源→麻阳,三是江西乐安峡源→安化→桃源→四川。但这三支早已混居,又共修谱谍,很难分清了。 桃源阙姓中流传着几个故事。其中“龙阙祠堂”和“老太婆”的故事具有传奇色彩。据桃源官宦坪乡老谱记载:“外祖龙文远系江西吉安府庐陵县西门外高沙村高化乡十八都人,于明洪武二年乙酉(1369年)来桃,遂家于大里,善地理居,岐黄济世活人,因号大里才。生一子一女,子名智海,女招赘阙文昌,佐理后,海无传,继昌次子仲恭为龙氏之祧。公生于元至顺庚午元年(公元1330年)9月,殁于明洪武已未12年(1380年)7月,寿年50岁,配郭氏,寿终78岁”。又载:“始祖阙文昌,江西吉水拖船埠人,生于元顺帝至正已丑9年(公元1349年),殁时寿76岁。自明洪武壬子5年(1372年)贸易来桃,于大里时,龙公文远招赘为婿,同炊立业,而遂家矣。至公毕世,智海无传,婿居半子,承家奉祀,敢不以龙为重哉!虽然而龙,不敢忘其姓焉,敢冒故世,世子孙以阙称族,乃当然之理也。后生二子,长仲温、次仲恭,遂命恭继舅父智海名下为嗣,承龙氏之祧。故龙阙二姓实属一,本于此焉。”此乃“龙阙祠堂”之由来。该祠建于清代,毁于20世纪80年代末,至今尚有祠堂外院大门。郭氏寿高78岁,丈夫早逝,她支撑龙阙三代几十年。这就是老太婆的传奇故事。 清嘉庆5年(1800年),于八公桥乡“龙阙祠堂”之北侧,在龙籍海墓前立有大墓碑:“阙氏二代祖籍海老大人墓”,左写“大清嘉庆五年春合族立。”龙智海是桃源祖阙文昌内弟,同辈,只因文昌“次子仲恭继舅父智海名下为嗣。”为何龙智海成了“阙氏二代祖呢?从泥窝潭乡阙谱对上述阙龙两姓文字的记载和派名的排列(文仲×朝×,东来士栋中……),均说明龙智海不是二代祖。桃源八公桥乡阙氏派名排为:“文智仲×朝……”,把龙姓派名“智”塞入阙姓派名“文”与“仲”之间,这是不确切的。八公桥乡为何如此立碑,待查八公桥乡鹅井村阙氏谱。 据麻阳谱及合川承贤证实:桃源始祖阙文昌兄弟阙荣昌移居麻阳水塘营双岔口,前20代派名不同,后20代派名基本与桃源相同(见派名表)。至第9代“景”字派,由沅州府麻阳县经永川→东安县→保定府→遵义府→桐梓→四川綦江县→重庆府→合川县。但麻阳谱载:入川者非荣昌后裔,而荣昌兄弟荣德子孙景远和应宾父子等。应宾兄弟移居四川后发展很快,仅合川一地就发展到20个乡镇的30多个村庄,已发展3000人以上。 另一个故事是,光绪乙未年间,安化六修谱时,桃源县阙姓乘8抬轿子,浩浩荡荡地到安化梧桐坳寻根问祖,搜集谱志资料,虽未合谱而走,但说明桃源阙姓与安化阙姓有源。 桃源泥窝尝潭乡官宦坪村是阙士琦家乡,也流传首美好的故事。士骑为弁公73代、“三孟”32代嗣裔,其子孙已传13—14代,今衍繁200余人。士琦居屋仅留遗址,坟已平整修田,但留有一个“十年寒洞”的勤读岩洞,供人们参观游览,至今传为美谈。村边山上的石壁上有一座古庙,士琦在庙前亲题一付对联曰:“石壁自天成,传一幅牟尼真影;溪流为佛设,涌几层南海清波。”横幅是“见身”二字。从此联的字里行间看到士琦文学修养之高,令人叹服。 大房尚胜随父定居安化,传至第4代十佑公生三子:梓占、梓素、梓启,“三梓”又生“七训”:谟训、典训、金训、虞训、颜训、庭训、尧训。发 展至此,嗣孙猛增,逐渐向外迁居。安化谱载:梓占公长子谟训于明嘉靖年间迁居安化梧酮坳,谟训子志全携儿玉奇、玉清迁居蓝田附近之浅塘,再迁新化尖山(今属涟源市),后又移居新化旧九都太阳乡。其后有一部份迁安化东坪及邵阳、溆浦、湘乡等县,后远迁鄂西之恩施、鹤丰、恩承、四川之仁寿、新都、什邡、梁山(今梁平县)等县。梓占公次子典训始迁安化北路,至清代远迁川陕者过半。梓素公长子金训初移安化南路田心,其后裔益宏、益学迁徙鄂西恩施盛家坝区石门坝乡。益学公再迁四川广南。梓素公次子虞训分迁西路,后迁胡家坪、久泽坪等地,其子孙正元迁居宁乡,有的迁浏阳、益阳、娄氏,也有返迁江西之铜鼓者。梓启公次子庭训迁居涟源、湘乡、娄底、远迁川陕鄂桂者,俱载世系图内,还有散居到邵东、邵阳、长沙、礼陵、株洲、龙山、临礼、岳阳、湘阴等县市,胜房人数估计为2万人左右。
|
|
|||
【大 中 小】【打印】 【繁体】【投稿】【收藏】 【推荐】【举报】【评论】 【关闭】 【返回顶部】 | |||
上一篇:江西省阙氏宗亲聚居地 | 下一篇:阙氏聚居地区之自然环境和经济概况 |
推荐图文 |
站长QQ: 31645644 763453405 阙里人家超级群:17167078 粤ICP备10029285号 Copyright © 2000-2009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阙氏宗亲网 关注阙家,共同见证阙家发展 |